亨龍人深知焊接工藝的輝煌歷史,于是也和亨龍的設備一樣,尊重手里的每一個工作任務。
在歷史長河中,翻起過無數朵晶瑩浪花,每一朵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。
提起焊接,大多數人對它的印象似乎都是現代才出現的工業技術,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路邊的尖銳噪音和火星飛濺。事實上,焊接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古老工藝,承載著千年文化底蘊。
焊接,簡單來說就是將兩塊獨立的金屬緊密連接在一起,不容分離。焊接技術在中國,最早可以追溯到青銅器時代。
商朝(距今~3600年)
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,就可見焊接技術的雛形。這件鐵刃銅鉞(yuè)運用鑄焊工藝,用隕鐵鍛造成薄刃后,再澆鑄青銅柄部,使兩種金屬連接在一起,表面還可見銅與鐵蜿蜒曲折的熔合線。
戰國早期(距今~2400年)
戰國時期君主曾侯乙,其墓中出土的建鼓銅座,上面有威風凜凜的盤龍。這件巧奪天工的青銅器并非一次澆鑄完成,而是分段鑄造,然后再焊接起來。
明朝(距今~400年)
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所著的《天工開物》,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。其中,就有提到鍛焊大型船錨的工藝。用篩過的舊墻泥粉撒在接口,與鐵質錘合,使接口沒有縫隙。
總把新桃換舊符
時間來到十九世紀,第二次工業革命在西方發生,焊接技術也開始步入新時代。
在古代,工匠只能通過燒爐火作為熱源,能量不集中,無法達到高溫,不能應用于大面積的焊接。工業革命后,電力的發展帶動電能在工業上的應用,為焊接技術搭建了更高的平臺。如今應用最為廣泛的電焊技術之一——電阻焊,正是在這個階段應運而生。
1856年,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·焦耳(James Prescott Joule)首次用電阻加熱,實現了一捆銅絲的熔化焊接。此后幾十年,通過電阻加熱來連接金屬的焊接方法,被逐步應用于工業制造。